close

1392d83442d42b13e73afa990d6cf10e_m.jpg

中醫認為氣血不通則百病生,氣血透過經絡傳輸能量於臟腑,

人體在劇烈運動過後,難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使氣血有所阻滯,

經絡按摩的好處在於可以滋補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等,使身體放鬆,達到休息的目地,

因此,想讓氣血順暢,我們可以透過經絡按摩疏通。

何謂經絡呢?

人體的經絡系統 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它並非血管系統,主要負責傳送氣血 津液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概括點出氣血之間的緊密關聯。
「血」沒有「氣」做為統御,難以流遍全身,滋養五臟六腑;而「氣」也需要「血」做為載體,才能發揮作用。 
氣,是一種推動力,血,則是補充營養的物質。氣血平衡、充盈順暢,人體才能維持健康。

1355_10.jpg

參考文獻:【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報導】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6130

津液是包括津和液在內的液態精微物質的總稱。津腋來源於水穀,分布於全身。其質有清稠之不同,質清而稀薄者為津,質濁而稠厚者為液。
津主要分布於肌膚體表,以榮澤皮毛,潤養肌膚,滋潤空竅,運行於血脈之中,為血的組成部分。
液則主要內滲於臟腑,以濡養內藏,充養骨髓、腦髓和滑利關節,同時也有潤養肌膚、空竅的作用

0352e0cb-f3b3-421b-9ccf-d540e024cc46.jpg

參考文獻:《跟我學中醫》專欄第101期內容 https://kknews.cc/zh-tw/health/z8ogpg.html

它像一個網 將身體不同部位聯繫起來,透過特定的途徑及時間成為一個全面和複雜的人體地圖
這個輸佈網路稱之經絡系統 它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針灸 推拿 氣功等醫療實踐為基礎 經過時間的推移 諸家學說交流 理論的提升 逐步形成
猶以《黃帝內經》貴為經典
據古代中醫紀載 經絡學說的行程基礎

1.針感傳導的觀察

使接受針刺的穴位產生才發生酸、麻、脹、重等感覺,,當針灸到達每一層時,均有「針感」針感沿著一定方向及路線向遠部傳導而施術的醫生則有粘針的感覺從而產生治療疾病的作用。

2.穴位療效的觀察
古時中國人嚐試刺激不同穴位以舒緩某些症狀不適,不斷的穴位實驗發現某些療效相似的穴位往往有規律地排列在一條路線上,經過歸納分類,逐漸形成經絡系統

3.穴位與某些病變的關聯
從日常經驗,發現某些臟腑發生病變,某些皮膚部位會有壓痛,出現皮疹及色澤改變等現象,這些經驗和關係在古代的陰陽 五行學說結合整理逐漸形成經絡的科學

經絡的組成

 

人体经络系统.jpg

參考文章連結:http://dmke.pixnet.net/blog/post/223515219-%E5%8D%81%E4%BA%8C%E7%B6%93%E7%B5%A1%E5%8B%95%E6%85%8B%E5%9C%96%E4%B8%A6%E7%B5%90%E5%90%88%E3%80%8A%E9%BB%83%E5%B8%9D%E5%85%A7%E7%B6%93%E3%80%8B%E5%8D%81%E4%BA%8C%E6%99%82%E8%BE%B0

經絡系統,由經脈 絡脈 十二經和十二皮部所組成 經絡在內能連屬於臟腑,在外部則連屬於筋肉,皮膚 因此經絡聯繫身體各部位並為人體輸送氣 血 津液等精微物質
系統中的經氣會集中集輸注於某些體表部位,雖然穴位處於體表,但其作用會影響體內功能
人體有十四經361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 刺激這些部位可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增進體質

經絡的分類
經絡分別與臟腑相聯繫,中醫稱這關西為絡屬,凡與腑相絡屬的經脈均稱陽經,與臟鄉絡屬的經脈則稱為陰經
經脈可分正經和奇經兩類 正經有十二條,包括手三陰(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主要通道

奇經有8條,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

49e43deb16b46.jpg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表裏的兩經之間的聯繫。它們能通達某些正經不循行的器官與部位,因而能補充正經之不足。

026_02.png

如何正確按壓穴道?


許多人找到穴道位置,卻使力錯誤,導致穴道按摩不見成效,究竟如何正確按壓穴道呢?

其實,每個人身上的穴道位置不盡相同,所以穴道相關書籍中,常以紅點標示出大約位置,表示穴位的大區域,但真正的穴點需要自己尋找。

尋找穴位時,可以單指指腹:也就是使用手機時點選螢幕、或是打鍵盤時較有肉的位置,出力下壓,每個點下壓2至3秒,換位再壓,直到找到此區域中明顯出現酸、麻、脹、痛的位置,即是您的穴位所在。

而進行按摩時,每個穴道須以10秒為一回合,壓中帶揉,確實刺激穴道。

2018-11-20.jpg

 

對穴下藥、不如按摩全套


許多人會有疑問:如果感覺疲勞要按哪裡?如果酸痛要按哪裡?事實上,與其「對穴下藥」不如「按摩全套」!

因為許多疼痛並不是單一病因導致,尤其身體經絡深奧,身體器官往往有著連帶影響,這也是「明明按摩穴道,為何不見改善?」的主因,水庫漏水不只一個漏洞,只堵住一口,仍無法阻止水分流失。

所以建議您,當疲勞不適,請放下手邊的工作,給身體穴位一個完整「馬沙雞」,按摩的同時也是暫時遠離電腦的放鬆,同時打通其他穴位,讓多種不適症狀完整得到舒緩喔!

IMG20190130015320.jpg

連結地址點上圖:新北市蘆洲區光榮路35號

https://www.google.com/maps/@25.088366,121.4603579,3a,54.1y,293.27h,95.64t/data=!3m6!1e1!3m4!1s1JGV1OvhekcKNTmbqaEefw!2e0!7i13312!8i6656

arrow
arrow

    張小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